2005-04-21

郵差不再送信的NBA

中時網路藝文村_人間咖啡館: "郵差不再送信的NBA"
中時電子報:人間咖啡館


郵差不再送信的NBA
何榮幸  (20050420)



人生真的是過程重於結果?抑或只是說說而已?

如果「這美好的一仗我已打過」就夠了,人生其實會簡單許多。但多數時候我們並非如此看待──最強調公平競爭與運動精神的球場亦然。我們常被達到巔峰的冠軍光環蒙蔽,不在乎未曾拿過冠軍者的高尚心靈;我們也常以結果而非過程來定義「偉大」,使得「偉大」總是被成王敗寇的結果論所壟斷。

NBA一代名將「郵差」馬龍(Karl Malone)日前宣佈退休,論者多著墨其未曾拿過總冠軍戒指的「不夠偉大」,我卻格外敬重其急流勇退所彰顯的格調風範──雖然我不曾喜歡與欣賞過他的球風。

儘管江山代有才人出,老郵差的遲暮風采早已被一大票年輕球星的光芒所掩蓋,但就像其他未曾拿過冠軍的偉大運動員一樣,老馬龍引退所留下的奮鬥身影,早已深深寫入我們這一代NBA球迷的記憶之中。

馬龍的戰功

對NBA球迷而言,馬龍會進入籃球名人堂早已不是新聞,他若進不了名人堂才是怪事。

但說來奇怪,我和我的朋友們竟然找不到一個馬龍的粉絲。我自己不喜歡馬龍就算了,我也從未聽過朋友們表達對於馬龍的崇拜。我們不是從八○年代開始擁戴魔術強森、大鳥博德、喬丹大帝,就是在上個世紀末學會欣賞布萊恩、艾佛森、賈奈特,這麼多名將來來往往,每個人顯然都比馬龍具有更多的話題與更大的魅力。

儘管如此,當魔術、大鳥、大帝皆已引退,一堆「喬丹接班人」也漸趨成熟之際,只比喬丹晚一年進NBA的馬龍,卻依然在球場上生龍活虎奔馳,像郵差送信般一次又一次將皮球精準送入籃框。不論環境如何變化,郵差永遠風雨無阻、安全可靠。

自一九八五年以第一輪第十三順位進入猶他爵士隊後,馬龍在NBA這座全球最高籃球殿堂征戰了整整十九年,不但是NBA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強力大前鋒,直到退休前仍維持不動先發地位。光是這種在浪頭上屹立不搖的韌性,就可看出馬龍過人的拚鬥精神與律己態度。

馬龍一生戰功有多麼彪炳?看看這些數據與記錄吧:

──生涯平均每場得二十五分,總得分三萬六千九百二十八分,高居NBA史上第二,與湖人隊傳奇中鋒賈霸只差一千四百五十九分。

──生涯共十二季得分至少二千分,史上第一;罰進九千七百八十七分,史上第一;出賽一千四百七十六場,史上第四;平均每場抓十點一個籃板,籃板數共一萬四千九百六十八個,史上第六。

──連續十一年入選NBA第一隊,十四度入選全明星賽,與籃球之神喬丹並列史上第二,同樣僅次於十九度入選的賈霸。

──一九九七、九九年兩度榮獲例行賽MVP,一九八九、九三年兩度拿下明星賽MVP。

──一九九二、九六年兩度拿下奧運冠軍,不但是美國「美夢隊」重要成員,更在九六年入選「NBA史上五十大球星」。

我之所以不厭其煩描述馬龍的豐功偉業,一方面是為了說明他為何篤定在NBA史上留名,另一方面則是為了突顯他在球評與球迷心目中的「悲情」:這麼多記錄有什麼用,連一枚總冠軍戒指都拿不到。

是的,如果純就客觀記錄而言,馬龍的成就應該僅次於賈霸、喬丹等屈指可數的傳奇巨星;但若只以總冠軍數目來評價,很抱歉,馬龍什麼都不是,「沒有拿過總冠軍的悲情名將」是他的籃球墓誌銘。

更難堪的是,馬龍效力爵士隊十八載後,在上季與「手套」裴頓聯袂來到洛杉磯圓夢,但造化弄人,他們與歐尼爾、布萊恩組成的「湖人F4」史上最強先發陣容竟然空手而歸,不僅湖人四連霸美夢破滅,已經四十高齡的老郵差更落得「晚節不保」、「廉頗老矣」甚至「偷雞不著蝕把米」之譏。

這些評價對馬龍公平嗎?

我想先說明至今從未喜歡過馬龍的理由:他的球風實在太單調、太無趣,而且也太霸道了。

馬龍的球風很像剛學「降龍十八掌」時的郭靖,打來打去就只會「亢龍有悔」這一招,雖然簡單無比,但卻實用得很。他的後仰式跳投爐火純青卻千篇一律,他和NBA助攻王史塔克頓一個擋人、一個切入的「擋切戰術」搭配,既是NBA史上最成功、最有效率的雙人組合之一,卻也是史上最沉悶乏味的雙人組合代表。

「爵士二老」就這樣一陳不變玩了十八年,他們自己不煩,包括我在內的喜新厭舊球迷早就煩透了。不像喬丹的十八般武藝俱全、魔術強森的出神入化助攻、歐拉朱萬的變幻迷蹤步,「爵士二老」永遠以不變應萬變,數十年如一日。

除此之外,肌肉棒子馬龍聞名天下的「霸王肘」架枴子動作,講得好聽是強力籃球的象徵,講得難聽根本就是在球場上摔角──他一度還真的跑去摔角場和「小蟲」羅德曼對決哩,這種球風雖然勇猛實在,但也讓我這種喜愛華麗炫技與多變球風的球迷敬而遠之。

正因為馬龍的球風太過平淡無奇、無法令人驚喜,所以,就像我很少感覺到郵差的存在或真正看清郵差的臉孔,但郵差送來的信卻依舊準時扺達信箱一樣,我也在看球生涯中自動把馬龍淡化與遺忘了。

然而,球風難看是一回事,拿不到總冠軍是另一回事。在我看來,馬龍如此悲情的最主要因素,並不在於他的努力不夠,而在於他的生不逢時。

讓我們將時光倒回NBA總冠軍爭霸史上最膾炙人口的經典畫面:

一九九八年──老郵差距離總冠軍最近的一年──馬龍率領爵士隊與喬丹領軍的公牛隊進行第六場對決,時間僅剩四十一點九秒,爵士隊仍領先三分,眼看就要將總冠軍賽逼進第七場殊死戰,受到皮朋嚴重背傷困擾的公牛隊恐已無法完成第二度三連霸壯舉。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喬丹毅然挺身而出。他先是上籃得手,把分數追成只落後一分,接著又出現不可思議的逆轉高潮──喬丹竟然從馬龍手上抄球成功,帶過半場後不斷變換腳步,最後騙過防守者在二十英尺外進行最後一擊──徹底擊潰爵士隊的致勝球。哨音響起,喬丹攻下四十五分,抱走第六座總冠軍、第六次總冠軍賽MVP,所有榮耀盡歸籃球之神。

唯有如此令人血脈賁張的歷史時刻,才能真正說明馬龍與冠軍無緣的不可抗力因素──既生瑜,何生亮;籃球之神既出,郵差馬龍別想出頭。

其實,喬丹主宰NBA下的犧牲者何止馬龍而已,多少同期名將都在喬丹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光環下滅頂。馬龍在生涯最巔峰時與喬丹正面對撞,其「最佳男配角」的悲劇色彩早已注定──喬丹從馬龍手中「偷走」總冠軍的歷史鏡頭只是個必要的隱喻而已。

但是,像喬丹這樣既有精彩過程、又有美好結果的籃球人生,畢竟只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幸運。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難道不是和馬龍一樣,終其一生努力仍無法攀登高峰,即使曾經有過電光火石的那一剎那,最後仍與總冠軍殊榮擦身而過?

而我們如此容易喜愛喬丹與遺忘馬龍,是不是因為我們終究無法只是滿足於當馬龍,始終在內心深處想像與渴望成為另一個喬丹?

馬龍在湖人

回頭來看馬龍臨老加入湖人隊這件事吧。

馬龍與其他宣稱要拿總冠軍──實際上更想要拿高薪或其他附加價值的名將不同的是,他就真的只是為了這個理由,別無其他雜念。

老郵差雖然適時填補湖人缺乏強力大前鋒的戰力漏洞(就這點而言,湖人需要他不下於他需要湖人),但他甘願大幅減薪九成低價屈就;對一個在摩門教重鎮鹽湖城一待就是十八年的人而言,五光十色的好萊塢不但沒什麼吸引力,反而使他顯得拘謹笨拙與格格不入。

嚴格來說,馬龍在湖人隊的表現是令人失望的。原因之一是他難以融入禪師傑克森的三角戰術,但這實在不能怪他,因為湖人隊以「歐布連線」為主體的隊型早已固定;原因之二在於老馬龍膝蓋終於送廠維修,以致他在例行賽竟然缺席三十九場──遠超過之前十八年的缺席總和。

即使馬龍還是趕上了他的最後一次總冠軍賽,客觀形勢卻已時不我與。已經三連霸的「歐布連線」不再求勝若渴,活塞諸將卻是破釜沉舟;湖人落敗固然大爆冷門,陣中沒有超級巨星的活塞卻贏得毫不僥倖。

不過,馬龍在今年球季仍有最後一次大好機會,但這一次是馬龍自己叫停,他做了一項讓人真正感受到「這美好的一仗我已打過」的關鍵抉擇。

經過長考後,膝傷已完全康復的馬龍,決定婉拒加入今年奪冠呼聲頗高的聖安東尼奧馬刺隊。他重回爵士隊主場流下英雄淚坦然表示:「如果我不能帶給你百分之二百實力,我就無法帶來什麼」,他以這種高標準結束籃球生涯,並強調未來希望以「爵士人」身分進入名人堂。

就結果論而言,馬龍的確是失敗的。老郵差雖然把自己寫入了NBA歷史,NBA卻不會為了他更改勝負遊戲規則。

然而,與許多缺乏貢獻、莫名其妙就拿過總冠軍戒指的球員相較之下,老郵差一生展現了多麼令人動容的拚戰精神?無法發揮最大戰力就絕不自欺欺人,老郵差愛惜羽毛的榮譽感與格調風範又有幾人能及?

NBA史上三分球王、在印第安那溜馬隊也整整打了十八年的「大嘴」米勒將於本季結束後退休,同樣被媒體拿來和老馬龍大做文章。米勒生涯最精彩的篇章是在讀秒階段不可思議逆轉戰局的「米勒時間」,但媒體對他和老郵差下的註腳卻毫無二致:拿不到總冠軍戒指的失意人。

是嗎?少了「郵差馬龍」與「米勒時間」後的NBA,真的只是少了兩個未曾拿過總冠軍的失意人,還是多了兩個比拿過總冠軍更值得驕傲的球場傳奇?

正因為球場榮耀與悲情彷彿「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一將功成萬骨枯」的人生縮影,我們才會輕易忘記這個事實:喬丹雖然只有一個,但馬龍也只有一個;冠軍雖然只有一個,但亞軍、季軍也都只有一個,每個努力不懈者的人生,都可能跟總冠軍一樣獨一無二。

拿到NBA總冠軍固然彌足珍貴,但我深信,像馬龍這樣在平淡中見偉大、完全可以對自己交代的籃球人生,早就不需要總冠軍戒指作為點綴陪襯了。將近二十年專心一志、鍥而不捨的奮鬥歷程,就是他送給自己最好的人生桂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