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4-13

誰管專不專利

中國的IT崛起:誰管專不專利

CNET授權採用紐約時報報導  2005/03/17

在中國南方貴陽市郊的工廠,每一班次200名的女工,正在日夜不停地組裝同一種產品,一英吋的硬碟。

與中國沿海新興的工業中心相比,貴陽是個無名的外圍據點。然而,與中國其他任何一地相同的是,這座工廠可能正處於爭奪全球高科技製造業主導地位的最前線。

這座工廠生產的小型儲存裝置,正是目前最熱門的消費者電子商品 –

蘋果電腦迷你iPod的核心。蘋果的訂單對這家連中國當地都少有人知的國有汽車製造商,南方匯通微硬盤科技公司而言,是一大勝利。但這個成功故事的問題在於,同樣在中國為蘋果電腦生產微型硬碟的日立環球儲存科技公司(Hitachi Global Storage Technologies)指控,南方匯通竊取了這項產品的重要設計元素。

靠盜用智產權崛起

南方匯通否認這項指控,但日立已在美國北加州聯邦地方法院提告。在最近一次線上論壇中,南方匯通總裁嘲弄日立的主張,將其比喻為有人要求汽車製造商支付權利金給馬車的發明者。一位不願加入口水戰的日立人員指出,南方匯通可以隨其所願模仿日立的專利,「但事實擺在眼前,(這些專利)尚未到期。」日立在其充滿技術性名詞的訴狀中,明確指出南方匯通侵犯的若干專利設計。

日立訴狀中並未提及的另一主角蘋果電腦,不願表示意見。即使日立贏得這場官司,也無法阻止南方匯通繼續在中國生產迷你硬碟,儘管某些分析師認為,若無意外,蘋果將迫於形象問題,停止與南方匯通合作。

對於在中國經商或與中國競爭的西方公司而言,這絕不只是一家無名企業或一種單一科技的問題,不論其牽涉到多少價值。橫跨各個產業的西方業者紛紛警告,中國工業的迅速竄起,是藉助於厚顏無恥和日益高超的智慧財產竊取。

多年來,智慧財產權保護問題,一直是中美貿易談判的重要議題,美國官員經常造訪北京的秀水街,凸顯中國各地仿冒玩具、服飾,和盜版軟體及DVD的猖獗。

中國政府最近關閉了秀水街市場,但仿冒活動的層級仍不斷升高,通用汽車(GM)、思科(Cisco)、Sony和輝瑞(Pfizer)這幾家最知名的受害公司,一致宣稱他們的設計或配方,從汽車到PlayStations電視遊樂器,從路由器到威而剛,全都被盜用。

IP共享觀念根深蒂固

上海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的消費者電器與汽車專家Paul Gao表示:「一直到最近,中國才有智慧財產權法律,過去40年來,所有專利都屬於國家,任何有意願的公司都可以使用。」「中國政府實際上鼓勵(共用專利),這使得當地公司有根深蒂固的觀念,認為智慧財產權是眾人共享的。」

專家表示,中國各省和各個企業競相加入全球經濟體系,也助長了商品仿冒行為。Gao說:「在產業極端分裂的情況下,你會發現有許多次等規模的公司努力想靠自己在市場上生存。」「他們沒有研發預算或足以競爭的規模,他們認為,付出權利金等於是宣判自己死刑。」

如同當地許多被控竊取智慧財產的一方,南方匯通總裁朱寶霖(譯音)強烈否認他的公司有任何錯誤行為,甚至表示這件官司是無法與中國公司競爭之外國企業的絕望舉動。這位擁有25年經驗的電子業老兵說:「我們不怪日立採取這樣的行動,我們只是要中國人民瞭解,我們創造了自己的產品,而且我們面臨許多壓力。未來在知識產業,這種事情會經常發生,但我們仍將努力成長。」

日立與南方匯通的訴訟之外,許多中國法律專家完全否認當地有特別嚴重的智慧財產盜用問題。中國智慧財產權專家,北京大學教授鄭屏(譯音)表示:「表面上或許是中國的問題,但這其實是全世界的問題,就像網路上的盜版行為,美國也一樣有。」她說:「仿冒品和低階科技部分有許多問題,這些都不能算是侵犯智慧財產,它們只是便宜的假貨。」

鄭教授和許多涉及此問題的當地專家一樣,否認中國是侵犯智慧財產權最嚴重的國家。她承認智慧財產在中國是相對較新的觀念,並表示中國政府正在逐步地改善執法,需要更多時間才能達到許多先進工業國家的智慧財產權標準。

把它人發明據為己有

然而,代表西方企業與中國公司打智慧財產官司的律師指出,中國的法律和商標與專利制度有很大的漏洞,本身就構成部分問題。舉例來說,許多中國專利的授與,都未經過任何來源出處的檢核,造成當地公司能夠輕易將別人的發明據為己有。

外國專家也指出,中國的法院,特別是沿海富裕省分的地方和省級政府,為了促進本身的經濟,有時會補貼當地公司申請專利,並指導他們如何對抗外國公司的侵權指控。就連上海市政府都疾呼建立一個「專利長城」保護本地公司。

上海White & Case智慧財產權律師王翔(譯音)表示:「過去,中國的盜版商會在你抓到他們的時候逃跑。現在,他們不會逃。甚至,他們會留在原地控告我們。愈來愈多中國公司採取所謂的法律途徑,利用中國司法系統中的嚴重漏洞。」

專家表示,其中問題最嚴重的領域,是外國與中國公司的合資企業。當合資事業結束,有時甚至仍在運作中,中方便會非法使用其科技或製程。有一個外國商界廣為流傳的故事,某位外國工廠的老闆在上班途中轉錯了彎,卻發現在山的另一頭有家一模一樣的工廠。

雖然這個故事或許是虛構,王翔卻說他經常看到情節差不多的案例。他說:「我們有一位在動力業的客戶,他的重要幹部辭職後加入競爭對手,立刻透露機密資訊,並將完全仿造其原始技術的材料申請專利。」「當我們的客戶警告要提起專利侵犯訴訟,那家中國公司竟然說他們也計畫控告。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問:『你們說的是什麼專利?現在這是我們的專利。』」(陳智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