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病 錯不在電腦
【聯合新聞網 記者祁安國/報導】
電腦帶來便利,卻也帶來不少「電腦病」的後遺症,主要發生在長期使用電腦、徹夜打電玩,或電腦使用不當所致,而且患病的族群主要以e世代為主。
「電腦病」其實大多來自於坐姿不良、筆記型電腦(新聞、網站、商品)長期背負、螢幕閃爍、輸入打字過久,未有適切的休息,所引發的關節、視力等方面的病變。雖然電腦業者也不斷地在電腦減重上、降低螢幕輻射上,或是推出符合人體力學的周邊產品上作改進,但電腦病不僅未減少,小病不求醫者,反而成為慢性病的源頭。
國軍桃園總醫院復健科主任倪壽民表示,最近臨床門診患者中,因為長期使用電腦造成的病痛愈來愈常見,主要是身體的肌肉骨骼系統承受了長期的微小傷害,輕者發炎、重者慢性病上身,而且以往在老年人常見的骨骼疾病,如今求診的患者反而以年輕人居多。
使用滑鼠不當時,最經常出現肩胛背、肘內側及腕部的症狀。其中最常出現的是「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只要在疼痛部位輕輕按壓,就會發現有條索狀的硬塊,嚴重的患者甚至會將疼痛傳遞至頸部及胸前。目前就有專門針對人體工學設計的滑鼠和鍵盤,無論手掌大小,都可與滑鼠界面相密合,可紓緩承受腕部不當的壓力。
電腦桌椅的高度,也是造成手肘負擔的殺手,若桌面與手肘的高度差距過大,使上臂與肩部過度懸提,甚至與螢幕的距離,也會影響到視力和頸部的肌筋。最好使用可調高低、前後距離的電腦桌椅,也可以減少手肘懸提的負擔。
不少上班族採用L型電腦桌,螢幕置放在桌子的側面,在操作電腦時會出現肩頸肌肉張力不平衡現象,臨床上最常見的是頭部與雙肩過度前突,使頸部與肩胛上部的肌肉處於長期繃緊狀態,肌肉因而缺乏血液供應,容易引發「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對於長期在L型電腦桌前使用電腦者,最好選擇可旋轉的椅子,且儘量讓螢幕與鍵盤在同一桌面。
倪壽民說,「電腦病」在臨床上最常見的症狀是手麻,不少患者只要使用滑鼠、鍵盤不到半小時手肘就開始痠麻,使用愈久則愈麻,若是小指側的麻痛,主要是手肘遠端尺神經被壓迫,若是前三或四指的掌側麻痛,則是正中神經在腕部的壓迫的「腕隧道症候群」。市售不少打著保健的電腦周邊產品,部分確實可以減緩「電腦病」的病發機率,不過倪壽民強調,多休息、適切的姿勢,比什麼保健設備都有效。
******
一定要注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