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03

極簡的科技與消失的電腦

極簡的科技與消失的電腦

2005/3/2 點閱數: 146
鄧兆旻論未來趨勢—極簡的科技與消失的電腦
〈數位時代〉
電腦是二十世紀最具特色的科技,而未來的科技將會是如何?這問號不僅全世界科技公司全力研究,也是著名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edia Lab)金頭腦們探究的中心議題。台大電機研究所畢業,目前於媒體實驗室鑽研人機介面的鄧兆旻特別於麻州波士頓劍橋撰寫長文,描繪他和教授、同事們對未來科技的思考分享與所有台灣科技產業。

一個月前,跟一個念博士班的朋友一起吃飯,他花了近四十分鐘跟我炫耀他最新買的PDA (個人數位助理),功能多到講不完。我對於許多他所展現的功能確實是相當驚奇,不過他最後提到的一個問題,卻更有意義:「蘋果電腦的iPod一台要三百美元,只能聽音樂。我這台最新型的PDA只要二五○美元,什麼都能做,真不知道為什麼有人要去買iPod?」

朋友所說的確實沒錯。「聽音樂」這個功能,在那本厚達兩百頁的PDA使用說明書裡面,大概只佔了四頁篇幅;從最簡單的「幫媽媽算這個月還剩下多少銀兩可以買保養品」,到「編輯家裡的拉布拉多跟波斯貓調情的影片」,到「做跟大老闆們簡報的投影片」,功能目不暇給。所以究竟為什麼單一功能的iPod隨身聽能夠如此大賣,而新力(Sony)卻決定停下它那著名的 Cleo PDA生產線呢?

從一個「互動設計」(Interaction Design)研究者的角度來看,整件事情的關鍵,其實在於:「簡約」(Simplicity),已經成為當代人們面對資訊科技的基本態度與思考。

科技極簡主義-現在的個人電腦就像一把瑞士刀,如此複雜,也如此讓人感到難以親近願意讀厚厚說明手冊的電子產品愛好者,畢竟只是人口中的少數。數位隨身聽沒有其它功能,你只能用它來聽音樂,但是也正因為其簡單,所以接受度大大提高。使用者對這項產品的期待,只會停留在「聽音樂」的功能上;使用者對產品的感知能力(cognitive perception),也是侷限在「這是一台聽音樂的機器」上,因此不會被過多的功能給淹沒,而造成購買上的疑慮。

資訊科技的「極簡主義」,無論從產業界或是學界的角度來看,都已經正式成為主流。「When less is more(當少,變成多)」,應該是資訊電子相關產業與學界的工作者,都應該反覆思考咀嚼的一句箴言。

使用新定義

找出瑞士刀與菜刀之間的差異

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現象我們可以用一組對比來解釋:一台PDA,可以比喻成一隻瑞士刀;而一台MP3隨身聽,則可以比喻成一隻廚房裡的切菜刀。雖然瑞士刀的功能百百種,可是如果你要廚師用瑞士刀來切菜,恐怕只會換來一對白眼。我們現在的個人電腦就是被設計成瑞士刀,要一台電腦可以做所有的事情,從「打報告」到「看電視」,從「查天氣」到「上網交友」,從「算成績」到「畫海報」……,正是這樣的設計模式,造成電腦如此複雜,也如此讓人感到難以親近。

當今的個人電腦互動模式,並不適合所有的人來「無痛苦」操作,就好像瑞士刀上的刀,不可能適合所有跟「刀」有關係的工作是一樣的。無論軟體的「使用者介面」如何設計,都很難讓用家可以輕鬆的完成「他想要完成的任務」。如果我們回到PDA跟iPod的例子上來看,PDA在播放音樂上的功能,可能跟iPod沒有兩樣,可是在使用者介面上的設計,就必須利用既有的按鈕和手寫筆,來複雜地完成播放音樂的功能,而不能像iPod那樣可以有一個特製好用的轉輪,或是專門設計給選擇音樂的按鍵來讓使用者使用--這時你不難感受「Simplicity」,才是人機介面互動的真諦。

除了介面設計上簡單易懂之外,功能不在多,在精。在設計未來消費電子產品的路線上,「菜刀模式」比「瑞士刀模式」,更能夠讓產品深入到跨客層的市場。如果以為提供超多功能在同一台電腦或是PDA,能夠增加產品對多種客層的吸引力,其實是無視使用者對「過多功能」所產生的本能抗拒。

如果把時間軸拉長至十年以上,我認為:能否將「資訊科技的極簡主義」深化在思考之中,會成為產品是否能真正觸動人心的最重點之一。

(數位時代提供)

******
還是簡單易用的產品,才有辦法打入大眾市場。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而人天生就是懶惰的,哪怕說明書只有一頁,
大部分的人絕對還是懶得去看。

沒有留言: